Applications

穆斯堡尔谱

1958 年,R. L. Mössbauer在研究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时,发现了 穆斯堡尔效应 。 同质异能位移(isomer shift;\(\delta^{IS}\))是穆斯堡尔谱的重要观测参量之一,它源于具有一定尺寸的原 子核与周围电子分布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。当原子处在不同的外界环境,导致原子核附近的库仑能发生变化, 而 \(\delta^{IS}\) 对这种变化极其敏感,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原子的氧化态,自旋态,以及配位环境。 穆斯堡尔谱的另一个重要观测参量是四级分裂,来源于原子核的电四极矩与原子核周围电场梯度(electric field gradient;EFG)之间的相互作用。 此外,当原子置于外磁场中,由于原子核存在核磁矩,穆斯堡尔谱会进一步发生 Zeeman 分裂。

\(\delta^{IS}\) 可以表示为重元素在测试体系A和参照体系R中“有效接触密度”(effective contact density;ED) 或“接触密度”(contact density;CD)变化量的线性函数:

\[\begin{split}\delta^{IS} &= \alpha(\rho_{A}-\rho_{R}) \\ &= \alpha(\rho_{A}-C)+\beta\end{split}\]

以上两个公式称为 校准方程 (calibration equation),其中 \(\delta^{IS}\) 是测试体系A相对于参照系R的同质异能位移实验值, ED或CD值 \(\rho_{A}\)\(\rho_{R}\) 可以通过理论计算获得, \(\alpha\)\(\beta\) 是待拟合的参数,其中 \(\alpha\) 也称为核标定常数(nuclear calibration constant), \(C\) 是任意量,一般取ED或CD的整数部分。考虑到 \(\rho_{R}\) 理论值存在误差,一般用后一个公式进行拟合。

Note

CD假定原子核附近的电子密度是均匀分布的,因此可以用一个点的电子密度代替(一般取原子核中心位置的密度, 但也有程序取一系列样点的密度做加权平均);ED考虑了电子密度的非均匀分布,原则上比前者更合理。 很多程序计算的是CD,而在BDF中计算ED,二者近似满足换算关系(参见文献 [73] 的Table S2、S3), 换算因子可以吸收到 \(\alpha\) 中。

为了准确计算ED及其相对变化量,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:

  • 原子核具有一定的尺寸分布,而默认的点电荷近似可能会导致几个数量级的误差!为此需要在 xuanyuan 模块设定 nuclear =1。

  • 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。对于重元素这是显而易见的;即便对于某些轻元素也必须要考虑相对论效应, 这是因为非相对论情况下的 p 电子在原子核附近没有分布(参见文献 [73] 的Table S6), 从而对 p 区元素的ED造成定性错误。在BDF中可以用sf-X2C哈密顿或其局域变体考虑标量相对论效应, 通过 xuanyuan 模块中的 heff =21(标准sf-X2C),22(sf-X2C-AXR),或23(sf-X2C-AU)指认。

铁( \(\ce{^{57}Fe}\) )化合物的有效接触密度

γ射线吸收和发射的几率正比于 \(\exp(-E_\gamma^2)\) ,当核激发能 \(E_\gamma\) 超过200 keV后,一般很难观测到穆斯堡尔谱, 由此只能对少数同位素探测穆斯堡尔谱。 \(\ce{^{57}Fe}\) 就属于适合实验测量的同位素之一,不过在理论计算中,一般不对这些同位素进行区分。

计算ED需要非常陡峭(也就是高斯指数非常大)的 s 型高斯基函数才能准确描述电子在铁原子核附近的分布; 对于存在 p 价电子的 p 区元素,还需要非常陡峭的 p 型高斯基函数,而基组库中的标准收缩基组通常不符合要求。 建议采用cc-pVnZ型或ANO型全电子相对论基组,并把其中的 s 函数( p 区元素还有 p 函数)进行非收缩处理。 在以下的全电子相对论计算中,铁采用ANO-R2基组(具有三ζ精度), 并把 s 函数做非收缩处理,也就是删除 s 函数的收缩因子部分,并把收缩度从6改为0,然后存为其它文件名(如ANO-R2-ED)。 由于铁没有4 p 价电子, p 函数不需要修改。 把ANO-R2-ED放到执行计算的目录下,供后面的计算调用(下载链接 ano-r2-ed.zip )。

我们对于铁的一系列模型体系化合物进行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计算,泛函选取PBE0,相对论哈密顿用sf-X2C-AU。 除了铁以外的轻元素全部用def2-TZVPP基组,它在Kr元素之前属于全电子基组,虽然是非相对论的,但用于前18号元素的相对论计算是允许的。 自旋多重度和分子坐标来自文献 [74] 。以 \(\ce{FeF6^{4-}}\) 为例,输入如下:

$compass
 title
   FeF_6^4-
 basis-block
   def2-tzvpp
   Fe = ANO-R2-ED
 end basis
 geometry  # 分子直角坐标,单位:埃
   Fe -0.000035  0.000012  0.000014
   F   2.116808 -0.003546  0.032360
   F  -2.116824  0.001611 -0.030945
   F  -0.003602  2.164955  0.001902
   F   0.001648 -2.165219 -0.003295
   F   0.032586  0.003638  2.109790
   F  -0.030580 -0.001452 -2.109825
 end geometry
 MPEC+cosx        # 使用MPEC+COSX加速
$end

$xuanyuan
 heff      # sf-X2C-AU;计算ED必须选21-23中的一个
   23
 nuclear   # 高斯有限核模型;ED必须设为1
   1
$end

$scf
 charge
   -4
 spinmulti
   5
 uks
 dft functional
   pbe0
 grid             # DFT计算ED需要用精密格点
   sg1
 reled
   26             # 只计算Fe的ED(对于本例,10至26的整数等价)
$end

计算完成后,在SCF布居分析信息之后可以找到ED结果:

Relativistic effective contact densities for the atoms with Za > 25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No.     Iatm       Za       RMS (fm)            Rho (a.u.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26        3.76842           14552.68329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以此为例,完成其它铁化合物分子的ED计算(输入文件下载链接 ed-fe.zip )。 ED结果以及 \(\delta^{IS}\) 实验值 [74] 列于下表:

Table 8 部分铁化合物的 \(\delta^{IS}\) 和有效接触密度

分子

2S+1

\(\delta^{IS}\) (mm/s)

ED ( \(bohr^{-3}\) )

\(\ce{FeCl4^{2-}}\)
\(\ce{Fe(CN)6^{4-}}\)
\(\ce{FeF6^{4-}}\)
\(\ce{FeCl4^-}\)
\(\ce{Fe(CN)6^{3-}}\)
\(\ce{FeF6^{3-}}\)
\(\ce{Fe(H2O)6^{3+}}\)
\(\ce{FeO4^{2-}}\)
\(\ce{Fe(CO)5}\)
5
1
5
6
2
6
6
3
1
+0.90
-0.02
+1.34
+0.19
-0.13
+0.48
+0.51
-0.87
-0.18
14551.76
14555.78
14552.68
14553.98
14556.08
14553.01
14554.12
14558.17
14556.37

用这些数据进行拟合,得到校准方程

\[\delta^{IS} = -0.29226 (\rho_{A} - 14550) + 1.6089, \quad R^2 =0.85\]

可见拟合误差比较大,这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:

  1. 样本太少

  2. 穆斯堡尔谱是对固态的真实体系测量的,与计算所用的气态离子模型不一致。用团簇模型、溶剂化模型 [75] 、嵌入模型 [76] 可能更合适。

  3. 铁的某些化合物存在强关联,需要测试其它泛函,或者换成适合描述强关联体系的方法

有了校准方程后,就可以对一些铁的体系预测 \(\delta^{IS}\) 。例如交错状的二环戊二烯基铁 [77] , 通过以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ED为14554.25 a.u.,代入校准方程得到 \(\delta^{IS}\) 为0.37 mm/s, 与实验值0.53 mm/s [77] 基本接近。

计算重元素化合物有效接触密度的注意事项

对于4d以上的元素,经验表明默认的高斯指数还不足以描述原子核附近的电子分布,需要额外补充一些更陡峭的高斯指数。 例如,选择cc-pVnZ型或ANO型标准基组中最陡峭的4-6个 s 型高斯指数α( p 区重元素还要考虑 p 型高斯指数),它们近似满足以下线性关系:

\[\ln\alpha_i = A + i\,B, \qquad i = 1, 2, \ldots\]

通过线性拟合得到参数A、B,再通过外推(i的间隔取-0.5或-1),即可得到更陡峭的高斯指数。 一般加入2-5个更陡峭的 s 函数、1-3个更陡峭的 p 函数即可满足要求,但是要避免用10 11 以上的高斯指数, 因为这可能会造成数值不稳定。